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版面新闻

  • 编者按

    摘要: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求学者,相聚在桂子山上,以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踏实勤恳的学习态度度过了最充实、最珍贵的青春时光,荣获了学校2020年“校长奖”。荣誉的背后,是十名优秀学子对待专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是对待学术科研严谨求精的钻研精神,是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自我要求,是乐于奉献、服务他人的青年担当,是修德正性、知行合一的品质涵养……他们交织在细碎的光影里,共同谱写着华师精神,又将带着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继续前行。

  • 陈炫婷:扎根科技路 永葆博雅情

    摘要:陈炫婷,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2017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连续三年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获“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等荣誉;荣获2019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等奖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一篇,申请软件著作权四项;已保研至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是陈炫婷矢志不渝的追求。除了稳定学分绩榜首的目标外,陈炫婷自大一起便加入了机器人实验室,专注于机器人竞赛和科研。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和团队一起突破了机器人视觉识别、自主定位等技术难题,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击败西安交大等工科强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陈炫婷作为核心成员,与团队一起用7台机器人制作完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机器人舞台剧《一鸣惊人》,并在武汉科技馆展出,获得良好反响和广泛关注。为了用专业本领服务民生需求,她还将体感交互技术与康复医疗结合,帮助运动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服务师生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是陈炫婷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三年来,她在不同的岗位留下了汗水和欢笑。作为学院团委副书记和新媒体中心部长,她带领学院新媒体人开展高品质、正能量的宣传工作,学院官微连续两年获校“十佳官方新媒体”。作为青年志愿者,她积极发挥青春力量,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作为学生党员,陈炫婷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她在家乡协助排查登记600余人,深入30余户居民宣传防疫知识;线上参与组织“抗疫助学,爱在华师”义教项目,招募校内外300余名志愿者,为湖北等疫区近 300名学生提供一对一线上答疑辅导;组织策划学院“青春战疫”系列网络活动,征集各类网络文化作品700余份,在困难时刻温暖师生情感、鼓舞师生斗志。作为舞蹈爱好者,她加入华大艺术团舞团,多次参加校内外大型文艺活动,并在第八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中荣获湖北赛区“综合风格齐舞特等奖”,获得校“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华大艺术团“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未来,陈炫婷将到复旦大学继续学习。但,不管何时何地,她都将秉持忠诚之心,永葆博雅情怀,擦亮华师名片,在每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

  • 褚芝琳:琢“学”磨“史”玉汝于成

    摘要:褚芝琳,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连续三年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并获校“三好学生”“学生工作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曾获似鸟(NITORI)国际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博雅金桂奖学金、爱圣创钰奖学金、海外交流奖学金、第十二届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二等奖、第二届“国故新知”大学生中国史论坛一等奖、第十四届“学史论坛”一等奖等奖项;在省部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书评两篇;现阶段负责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创业项目B级立项;已保研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功崇惟志,她是追求卓越的奋进者。在学习中,褚芝琳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致力于精进学业,提前做好学习规划,每年专业成绩都保持在均分92.7以上。此外,她还在课余时间学习日语,通过了计算机三级考试,以求掌握更多技能。在学术研究上,她十分重视史学功底和史学素养的积淀,从大一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同时,她还注意文献的阅读和整理,为学术论文的写作做史料方面的积累。她在本科期间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参与多次学术论坛,与导师合作发表学术书评。这些经历都给她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永葆初心,她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褚芝琳注重社会考察与企业调研,走访了多家海内外企业,并以前期调研成果为基础,成功申报了国创项目B级立项。在导师的指导下,她走访了宁波博顿燃具科技有限公司,撰写的考察报告被收录在CNI优秀集刊《工业文化研究》内,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燃气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口述史料。同时,她还参与了学院首届“开沅班”日本暑期研学活动,协助导师组织举办“海上丝路·世界遗产·工业文化———中国泉州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会”……除了专业学习外,褚芝琳对学生工作也满怀热爱。她先后担任院团委组织部部长、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学生助理、2017级团总支书记时尽职尽责,积极参与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力求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理无专在,而学无境也。”获评“校长奖”的背后,是褚芝琳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她说:“在未来,我将不忘学史初心,铭记华师校训,在新的征程中继续乘风破浪!”

  • 冯福洋:生有热烈 藏有仁心

    摘要:冯福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综合成绩名列前茅,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市抗疫青年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干部”“科创活动积极分子”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荣誉4项、校级荣誉10余项;曾参加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万维望远镜宇宙漫游制作大赛和首届桂子山科技发明创新大赛等,取得优异成绩;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10余项;现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选择以参与竞赛作为自己不甘平庸的证据。大一时,冯福洋经过不懈努力进入了CUPT(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术竞赛)协会,又经过一年的奋斗,最终入选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的国赛队。在CUPT国赛队里,他不畏8月份武汉的炎炎酷暑,在实验室推理论、做实验,从每天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连轴工作,团队的力量也让他对科研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决心。以“亲量规尺,躬差遗漏”为宗旨,以“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为精神,他们认真勤恳、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取得了“中南赛一等奖第一名”以及“国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他先后还参加了科创类和学科类竞赛,涉及领域遍布物理、数学、天文等方面。回顾这四年的竞赛道路,冯福洋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踏实。“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他心怀感恩,以行动展现担当、回馈社会。从学习委员到学生助理,从班长到年级团总支,冯福洋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发挥自己作为年级干部的带头作用。疫情期间,他积极响应共青团号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武汉医护人员子女辅导功课,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除此以外,他还曾积极参与了“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培智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为宣传感恩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出了积极努力,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为特殊儿童带去快乐。脚踏竞赛之路,头顶奉献青天。未来,冯福洋希望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温暖的仁爱之心,成为未来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

  • 秦环宇:学以致用 善以养德

    摘要:秦环宇,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现任武汉百城千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曾获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2020年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乡村振兴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赛省金奖和华中师范大学自主创业一等奖学金等荣誉;主持和参与2项国创A类优秀项目,发表CSSCI核心期刊论文1篇和CPCI国际会议论文1篇;事迹曾被《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已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对待梦想,秦环宇从不吝啬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一方面,他积极投身理论建设,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又进入到学术前沿的研究中,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令人欣羡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他又学以致用,用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的知识积极创业,成为万人粉丝的自媒体创始人。其公司和团队锐意创新、攻坚克难,以年终考核排名第三(在校生团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所在企业孵化器的“创业优秀奖”、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资助和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扶持重点项目等荣誉,公司也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另外,他又将创业创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末端物流领域大胆创新,并成功拥有该方向发明专利、软著和国家注册商标等多项知识产权。对待生活,秦环宇从不克扣自己温暖善良的爱心。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多次在“五四评优”中获得校级“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共青团干”称号。在疫情期间,他积极参与武汉市江夏区团委和江夏区青年之家举办的“跨越疫情公益课”活动并担任公益讲师团特聘讲师,为全国在校大学生制作在线课程,在特殊时期通过网络传递青春正能量,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除此之外,他曾在逸华教育基金志愿者组织担任副部长,积极参与大学生支教服务工作。从宣传招募到方案制定,他一直是在活动组织背后的默默耕耘者,并凭借在活动中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校级“优秀志愿者”的称号。他也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前往湖北十堰竹溪县等贫困地区调研,了解乡村发展情况。追求卓越的光芒照亮着他不断前行的脚步,他用行动证明了“人不怕走在黑暗里,只怕心中没阳光”。秦环宇始终坚信,青年人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此信念也如灯塔一般指引着他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王蕊: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摘要:王蕊,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17级本科生,中共党员。连续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三次荣获“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iTeach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项、校、院级奖项20余项;参与并主持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现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在专业学习上,王蕊秉持“天道酬勤”的信念,脚踏实地,精益求精。面对难题,她能够打破自己的畏难情绪,不懂的知识点会反复思考,不明白的问题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熟悉的软件操作会反复练习,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和全力以赴,才让她厚积薄发,逐渐掌握专业学习的窍门,取得优异的成绩:24门专业课在90分以上,7门在95分以上,保持专业第一的排名。此外,王蕊还在大二学年辅修英语专业,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更希望从文学和理学的视角更为全面地思考问题,促进主修专业学习,为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王蕊认为,在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求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于是,从大二下学期起,她便开始了各类学科竞赛的尝试。在“以赛促学”思想的引导下,她致力于开发若干数字化教育资源,播撒智慧,收获满仓。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她首次尝试以微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自学Animate、AE等软件和AS3.0脚本语言,自身的专业技能得以提升,获得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同时,在之后的作品设计和筹备中,她也更加熟练,以负责人的角色带领团队共创微课作品,获得iTeach大赛全国一等奖。除了在学科竞赛中锻炼专业技能,王蕊还在科研项目中学习应用理论知识,以丰富科研经历,积累科研经验。“星光不负赶路人,在追梦的路上,义无反顾的狂奔吧!”王蕊希望自己带着在华师的满满收获,继续在新的园地开垦,让自己的梦想开出花来。

  • 张亚芬:心所向“教”履践致远

    摘要:张亚芬,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位居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获校“三好学生”称号,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获第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生物组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赛区二等奖等奖项;现已保研至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功源于自信和积淀”,在第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上,讲台上的张亚芬声情并茂,循循善诱。优质的教学设计、抑扬顿挫的授课语调以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使她在众多优秀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而赛前的“魔鬼训练”也给她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面对紧张的训练时间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她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天都在积极备赛,熟悉教材与课标、观看优质课视频、撰写教学设计、试讲、改进……在她看来,每一次试讲都是一次蜕变,正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她没有了初上讲台的怯懦,更增添了一份从容。她凭借着自律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越”,一跃成了师范技能的佼佼者。“师范生也需要扎实的科研本领”,张亚芬深知教师梦的种子若要生根发芽,专业知识这一“肥料”是必不可少的。专业课上的她全神贯注聆听教师授课,奋笔疾书记下重点内容。课后的她坐在自习教室里专心整理笔记,理解与消化课上的知识点,就这样日复一日,从不松懈。“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未来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突出的实验技能。”在新时代对教师的高要求背景下,张亚芬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从此,教室、自习室、实验室三点一线,但她丝毫不感疲倦,朴素地坚持着。“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将今日所学传授给未来世代,希望他们能够为守护人类健康献出力量。”这位在华师练就了一身本领,怀揣着一份坚定理想的师范生,将在未来继续发光。

  • 勒德勐豪:青衿自强志 砥砺深耕时

    摘要:勒德勐豪,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2020年度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优秀研究生标兵”“华研楷模”“优秀共青团干部”“抗疫先进个人”等荣誉;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8年“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贵州省优秀志愿者”等荣誉获得者;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两次并作分会场主题发言。用脚步丈量黔贵大地是勒德勐豪担当青春责任的最佳诠释。他于2017年入选我校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他山中学支教。期间,勒德勐豪跨专业承担了高一物理以及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课余时间主动为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工作之外,他还主动担任了学校团委书记助理、副班主任等职务,组织开展了余庆县足球联赛、一二九诗歌大赛等13场文体活动。积极策划、开展“筑梦华大·与爱同行”武汉行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筹集善款27000余元,用于助力黔贵学子勇敢追梦,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回校后,勒德勐豪又致力于将专业知识应用到自己热爱的志愿服务中,积极担任各种国际性活动与会议翻译志愿者。2018年,他参与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企业对接洽谈会担任翻译志愿者,为上合组织前副秘书长扎哈罗夫担任全程交互式传译,获得高度肯定。作为湖北省优秀青年代表在参加俄罗斯萨马拉参与第五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两河流域青年论坛中,担任活动期间湖北省代表团主翻。2019年,作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志愿者协助带团前往湖南长沙参与第六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两河流域青年论坛,并于《新时代中俄友谊发展中的青年》青年圆桌会议中发言并获奖。于勒德勐豪而言,每一次翻译既是不可预知的挑战,也是志愿情结的延续。疫情期间,志愿永不缺席的勒德勐豪为学校争取了一批可化为5吨以上84消毒液的7500片泡腾片、200只医用丁腈手套、百余只医用口罩以及15件防护服等防护消杀物资,将物资从厂家送至学校,并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组织召开了所在学生党支部的疫情防控专题党课,通过各种渠道最终募集善款共1956.5元。“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勒德勐豪未来的愿望是能够将专业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融合,去感受青春、行走世界,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青年。用的青年。

  • 焦雷:初试克难 钻尖仰高

    摘要:焦雷,化学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朱成周教授。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一等学业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在 Chem.Soc.Rev.,Angew.Chem.,Int.Ed.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十余篇研究论文。“万事开头难”,科研之路艰辛地开始并未击退焦雷前行的脚步。入学之前,焦雷从事的研究方向一直是疾病标记物的灵敏性检测,属于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来到华师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课题,之前的成就重新归零。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朱教授给了他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课题———单位点催化剂的类酶活性调控及生物传感应用。面对新课题,他只能从头开始掌握材料的合成方法,理解材料的特性,发掘最新的表征手段。开始几个月,他每天都在重复地合成材料,验证性能,从最开始的“学徒工”逐渐成为“熟练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加上表征困难,他的一个研究课题陆续被国内几个课题组抢先发表,这对他打击很大。但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另辟蹊径,继续丰富了研究内容,详细地验证了催化机理,并首次将该策略成功应用到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灵敏性检测,最终将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的重要期刊Anal.Chem.上。从零开始的实验训练,让他的逻辑思维日渐成熟,逐渐显露出敏锐的科学洞察力。“独学而无友”,虚心向教和开放交流是焦雷提升科研能力的“利器”。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主动寻求同华中科技大学的黄亮教授和吴佳宾博士合作,开发了一种高负载量的单位点催化剂,该材料在生物传感分析中展现了潜在的应用价值,推动了课题的进展。“科研不是闭门造车,勇于走出实验室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交流会让科研之路更加畅通。”于是,他又参加了第十七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暨第三届国际电化学发光会议,聆听了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的精彩工作。“当然,交流学习最终要归于自己的思考总结,才能研有所得。”焦雷常常会定时消化习得的理论知识,在科研笔记中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他的科研之路也在日复一日的踏实勤恳中越走越顺。“理论功底扎实”“学术作风严谨”是朱成周教授对焦雷的评价。他曾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撒下科研的种子,一点一滴地浇灌着、呵护着它茁壮成长。未来,这颗独属于焦雷的科研之种将会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 李奇:朝斯夕斯 念兹在兹

    摘要:李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师从彭双阶教授;硕博连读期间两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于JMP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参与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专注与热爱,是李奇眼里做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品质。在自己独立潜心科研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瓶颈与困难,在他看来,调整心态很重要,一定不要急躁,多向老师和身边的同学虚心请教,绝对不要轻言放弃。往往他人的一个建议或一个提点,就能成为克服眼下困难的巨大推动。“踏实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少一些功利心和得失心。”这是李奇对科研最深的体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李奇开始接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几类典型的非局部椭圆型偏微分方程,如含Sobolev临界指标的Kirchhoff方程、含Hardy-Littlewood-Sobolev临界指标的Choquard方程以及分数阶Lazer-McKenna猜想。而这次校长奖的殊荣将鼓励他不断地向更远的科研之路迈进。桂子山上六年的学习生活使得李奇对华师充满了留恋与感激。正是华师提供的优质平台,让他不仅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果,也遇到了启迪一生的良师益友,找到了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在华师的日子里,令李奇最难挥之而去的是博士入学时导师的告诫:“一定要静下心来,精读50篇高水平文献,泛读300篇高水平文献。刚开始读完一篇文献可能会很慢,但后面就会快了。”他将导师的这句话铭记在心里,并一直践行至今。李奇在华师的求学之路即将画上句点,但这绝不是他科研生涯的结束,而是开启下一段征程的开始。回首过去,他坚信“成功就是锲而不舍的积分”。未来,他也将怀着填海移山的青春志气,继续逐梦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

  • 王承禹:实学静思精研 博观蓄志笃行

    摘要:王承禹,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19级博士生;曾获“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章开沅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高原奖学金等奖项及“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参与的课题获民政部一等奖,多篇咨询报告被厅级相关部门采纳。求实与创新,是王承禹始终秉承的科研态度。带着对科研的“美好”想象,王承禹在导师的指引下,慢慢脱离最初学习的“混沌”状态,在硕士就读期间逐步确立了读博的目标。目标确立以后,王承禹一方面积极参与团队的课题任务,一方面参与了政治学“一流学科”的人才提升工程和拔尖工程,和优秀的师长们一起研读经典。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概念、理论观点成为他开展后续研究的知识源流。“不同于阅读时的知识‘输入’状态,写作时的‘输出’状态往往让人更为专注。”他和导师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历经了逾十次的修改,在每天长达十小时以上的论文修改中,他终于完成了第一次学术任务,为他后续丰硕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基石。此外,王承禹还参与了多项课题写作,参与了“新中国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多项学术会议,组织并参加了第二届和第四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这些经历都磨砺了他对待科研的刚毅心性。朴实与博雅,是王承禹一以贯之的处世精神。在院内,王承禹担任博士党支部书记,负责组织支部有序开展日常党建工作,并在疫情期间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此外,他还组织了多场包括“华大论坛”“政国大讲堂”等在内的学术讲座,参与竞标和组织了“博士沙龙”等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在院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在院外,王承禹参与了学术网站“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的更新维护,持续更新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及时追踪相关政策文件。在他及相关人员的努力下,该网站及公众号的阅读量和关注量逐步扩大,成为国内研究县域治理的一方学术沃土和思想家园。“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一定谨记‘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在重重考验中保持定力且坚持到底。”面对未知的科研之途和人生之路,王承禹满怀信心,奋楫笃行。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331次访问,全刊已有1420482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