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对“武汉人”之印象

    摘要:1981年9月,我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谈到外地人在武汉读书,就不能不提到对“武汉人”的印象。虽然大家普遍感觉是,武汉人脾气暴躁、说话嗓门大;夏天高温酷暑,闷热难忍,男人...

  • 趁他们还在

    摘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

  • 上元书

    摘要:一在早晨,合掌的叶子在默诵虚空的鸟,在鸣啭风,在使人冷却金属在发烫,血肉在焦烂墙在进行民主语言在收割舌头轮子在轮子上裂动一枚果实,在后退在掉入一张纸币但此刻宋朝正值午夜我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武汉人”之印象

   期次:第1197期   作者:赵 力   查看:10   

1981年9月,我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谈到外地人在武汉读书,就不能不提到对“武汉人”的印象。虽然大家普遍感觉是,武汉人脾气暴躁、说话嗓门大;夏天高温酷暑,闷热难忍,男人们赤膊上阵、嘴叼车票挤公交车,家家户户睡在马路边,等等。但我总是觉得,这仅仅是武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一个非常表面,纯粹不代表某一个地域人群实质内涵的、粗浅的印象。我的印象是这样的:武汉人宽厚、直爽、热心、豁达……
(一)一个好心的公共汽车司机
我乘坐从广东湛江至北京的162次火车到武汉,9月1日下午到校报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校园里迎接我们并协助入住第2栋学生宿舍。当天晚饭后,我怀着对武汉三镇的新奇,出校门,坐上15路公共汽车,一溜烟经大东门到了司门口长江边。面对江水,心潮起伏,今天是我人生第一次进入大学,踏入武汉的土地!不知不觉中,过了晚上10点。想赶公共汽车回学校时,车站上已空无一人,车队收班了。正在发楞时,一个穿着工人服,约二十七八岁的小伙走到我旁边,用武汉话大声说:你是搞么事的?因曾在广西生活过,我能听懂语音相近的武汉话。于是我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把情况讲清楚。他听后说:“你等我30分钟,我交班后开车把你送到广埠屯,我家住关山!”喜大普奔啊,如果没车坐而是走回去,恐怕要到半夜时分才能回到学校!
在车上,我与他聊天,他介绍自己是在武汉长大的山东人,并加了一句,如果当时我没讲自己是刚到武汉的学生,他就懒得理我了。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武汉人,一个老家在山东的武汉人,一个热心肠的武汉人。虽然当时没留下他的姓名,但是对武汉人,一个普通武汉人的初步印象就烙在心里了。
(二)一个普通而厚道的家庭
这是桂叔叔与姚阿姨家。桂叔叔(桂裕旭)是武汉人,在广西部队服役后留在东兰县工作,当时与我父母相识。七十年代末调回武汉,在武汉商场任经理。姚阿姨(姚传芳)是他妻子,家里还有一个读小学的男孩,外号“猴子”及男孩的奶奶。他们家住在汉口新华路北湖北街128号。当时到他们家拜访,交通不便,需在武胜路转车,来回要大半天时间。每次到他们家时,他们总是先端出一碗盛得满满的莲藕猪骨汤,之后再问寒吁暖:学习忙否、生活紧张否、家里还好?并让猴子认真学习,将来也要考入大学,为家国增光。后来,猴子不负众望,如愿以偿考上大学。
这是一个普通的武汉家庭,热情、朴实、善良,我想这也是千千万万个武汉家庭中的一个缩影吧!
(三)历史系中的武汉人
王振宇:我们年级中的第一个辅导员。王老师是武汉大学子弟,乒乓球打得好。比同学们稍稍年长,与大家关系很融洽。当时许多同学是应届高中生考入大学,他们来武汉上学,是第一次出远门;更有一些同学是来到武汉后才开始讲普通话。因此,同学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确实有些不适应,王振宇老师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地照顾大家,促膝谈心,从熟悉校园环境开始,大到介绍学校总体情况、师资水平、教学课程安排,小到菜饭票的领取、寄信、理发、提开水、打饭等等,他领着大家从心理到行为上由中学生的状态顺利过度到了大学。
夏安凌:我们年级中的第二个辅导员。夏老师是77级大学生,老三届,下乡知青,家住武昌胭脂路,毕业后留校任教。可能是因痛惜文革耽误上学机会和当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风兴盛之故,夏老师对我们严格管理,要求我们遵守作息时间,认真读书,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当时因对历史专业没有太多兴趣,专业学习用功不多。夏老师循循善诱,为我开列西方文学名著书目,教我认真研读,了解西方文化精髓,比较文化差异,开阔视野,从中汲取人文滋养,陶冶情操,在人类文明的经典中探索与升华。我非常感激夏老师在我人生发展关键阶段中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我政治上明辨是非并心智健康成长。夏老师的言传身教,扎实奠定了我人格气质、人文灵魂和党性锤炼的基础。
马建:79级师兄。父亲是从山东南下、在武汉工作的老干部。他与我有一段相似的经历:遵父母之命在山东老家生活数载。或许是这段经历使我与马建师兄来往多了一些。马建师兄为人很讲义气,朋友极多。他当时是学校业余武术队队长,他所练的八极拳舒展大方、出神入化,我也跟着师兄练了几天花拳绣腿。听说他毕业后,在税务部门工作,后下海搞企业,其经历颇有几分传奇。
孙丽芳:80级师姐。地道的武汉姑娘,因病休学一年后留级,与我们成为同学。当时男女生“授受不亲”,相互之间讲话极少,我对她不太了解,总体感觉是和蔼、文静、秀气。她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的留言是:希望你能够在新的单位工作中顺利开心。可惜天妒红颜,孙同学毕业后不久因病辞世。
杜芳:我们本年级同学,家在汉阳,小巧玲珑,讲话细声细气,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她领着我们开展各种组织活动,出板报、搞比赛,游东湖、爬磨山、行走归元寺,览胜龟蛇山,野炊南湖畔……在杜芳、何薇、赵嵘等女同学的倡议下,女生们将部分节省下来的菜饭票支援给饭量较大的男生。在大学四年的光阴里,同学们都感受到杜芳同学对大家的关心与温情。
历史系中还有其他武汉人,比如79级的陈炎,80级的陈建新,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留给他人的独特印象。
现在回想,我的确是很幸运入读华中师范学院,成为家族中第一个接受正规本科教育的学生,快乐地渡过了大学时光,拜师、求知、强身、识人、交友、相助;在武汉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学会了对他人的宽容、理解和尊重;更是准确地认识了“武汉人”的标签,他们与国家其它省份的人们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是非判断和道德准则。武汉经历,的确留给我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或许也是在外地求学的学子的一点共同感受吧:离开家门,告别幼稚,懂得宽容,成就自我。
在此,向正直的武汉人致敬!
(作者为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届毕业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454次访问,全刊已有142123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