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华师校园:不再见的繁华角落

    摘要:

  • 东南门:消失的小吃街

    摘要:沿着桂中路,右转至桂南路,途径东区宿舍、学子餐厅,穿过高职体育场,抬头望去,即可看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几个大字。走出东南门,就能看到那条曾经承载着华师人记忆的“小吃老街...

  • 博雅论坛:校园BBS的“落幕”

    摘要:华大博雅论坛,这个05年至08年在华师乃至武汉红极一时的校园BBS,可能对现在在校的华师学生已是十分陌生。虽然这个校园官方BBS论坛,就在信息门户网络资源的链接中。博雅论坛...

  • 老图书馆:一座承载历史的图书馆

    摘要:与恽代英广场相对,伫立在飘扬的五星红旗后的,是华师曾经的老图书馆。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开馆典礼于5月16日举行,为在功能上对新、老图书馆加以区分,也为传承华师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图书馆:一座承载历史的图书馆

   期次:第1205期      查看:13   




  与恽代英广场相对,伫立在飘扬的五星红旗后的,是华师曾经的老图书馆。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开馆典礼于5月16日举行,为在功能上对新、老图书馆加以区分,也为传承华师图书馆事业精神和历史文脉,2014年6月8日,老图书馆正式更名为文华公书林。
  文华公书林的名字,并不是随意构思而得。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于1907年开始筹划建造文华公书林馆舍,并于19l0年5月16日正式向社会开放。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文华公书林一直作为武汉最重要的一座公共图书馆,服务着三镇的学生和市民们。在文华大学校址上而建立的华中大学,也继承了文华公书林,并一直尊重创始人韦棣华的意愿,“文华公书林不作为华中大学(1924年文华大学改组为华中大学)图书馆,必须保持独立,为民众服务”。直到1938年武汉沦陷后,文华公书林的藏书难以被全部带走,仅匆匆运走六千余册,其余四万册图书被毁于一旦。
  抗战结束后,华中大学与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彻底分离,文华公书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中大学图书馆,其“公书林”的性质至此结束。从那以后直到2011年,这座图书馆一直服务着这座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们。
  2011年5月16日,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开馆纪念文华公书林101年诞辰。历经六年多的风雨,新图书馆终于正式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约30357平方米,建有地上9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约40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学习阅览。2011年的最后一天,新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自5月16日开放以来,新图书馆接待读者1989238人次,是2010年的3.9倍。而老图书馆,也决定开始改造翻修。
  老图书馆年代已经比较久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该建筑物的结构现状比预期的要差,为确保安全使用,加固的方案需要做一些调整,此次装修由专项经费出资930万元,对墙面、门窗都进行了改造。
  在确定对老图书馆馆进行二次装修后,学校精心论证了老图书馆的使用方案,决定设计重点要放在与学生事务相关的一些部门的办公场所,如学生服务大厅和心理咨询中心等。2013年,确定一楼的东西两侧将会被用作密集书库,二楼的东侧作为学校档案室,西侧则为校庆办,在二楼演示厅两侧,是校史陈列室。三楼东侧是学生事务大厅,团委、学工部都将会设置派出机构,实现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校园卡、户口问题等都可以在一层楼内解决。三楼西侧将设心理学咨询研究所,包括等候室、治疗室、热线室等。政治学研究院拟在老图书馆四楼中厅建设模拟联合国议事厅。
  自老图书馆翻修以来,图书馆一直有为其更名的想法,先后联系到著名书法家、我校老教授涂光雍书写“文华公书林”馆名,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尹继鸣设计制作名牌。6月8日,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文华公书林”五个大字被低调地安装在老图书馆正门上方。
  2014年,翻修后的老图书馆重新被命名为“文华公书林”,作为包括心理咨询室、校史馆、学生事务大厅、新闻传播学院等单位的办公地点,不再承担图书馆的功能。“老图书馆对我来说是一个承载记忆的地方。”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韩君华是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如今她工作的地方,正是她曾经考研时“战斗”过的地方。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夏守信认为,如今的文华公书林,更像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的变迁。确实,和今天的新图书馆相比,文华公书林无论是从环境还是从藏书量来说都要逊色许多,但其承载的,不仅有学校的变迁,更有中国图书馆的兴起以及抗日战争中武汉被占领的那段屈辱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282次访问,全刊已有1421235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