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版面新闻

  • 行远思恩 不畏将来

    摘要:行远思恩 不畏将来 走上新的岗位,第一件事是了解、熟悉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被新的群体接纳,受到同事的欢迎,自己也在适应新生活的同时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是发挥自己的才能、工作取得大的成绩、实现人生价值的很重要的条件。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人比较外向,见面熟;有的人内向,羞于、怯于主动与人接近。这是不容易短期内改变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论你的性格是怎样的,现在都要考虑怎样在新的环境里被新的同伴们尽快地、如实地了解、理解,争取被大家,至少是被大多数人所信任、欢迎,乐于与你合作共事。 历来,细心的人去到新环境,大都会仔细观察,谨言慎行。林黛玉是一个孤高之人,甚至有些自我封闭,但她母亲去世,她到京城投靠外祖母,《红楼梦》写她还在去贾府的路上,就已经“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八个字同学们可以借鉴。她进了贾府,对介绍给她的每一个人细细观察,认真揣摩,连各房的丫头也一一打量。她在扬州家里,刚吃过饭不能马上吃茶,贾府却是饭后立即有丫头捧上茶来。她接下茶漱了口。她认定,“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入乡随俗,比较容易给别人好感。 这还只是一般地走入新环境、新群体,深层次的交往需要更深的精神性的东西。我更想说的是,在新环境里,首先学会倾听,用心去聆听别人,观察别人,对别人有理解之同情。你要别人了解你,理解你,关心你,你先要努力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肯设身处地为他人想。 我们是学文学的,文学家最需要体验能力,也就是进入他人心理的能力。多数同学将要做教师,教师最需要移情能力;缺乏移情能力,不能成为好的教师。我相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都能成为善解人意的人,有很强移情能力的人。老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管理、管教,首先要真正体贴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任何心理变化。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的老师,都要有很强大移情能力。 我这里说的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移情。这种移情就是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情绪、需要和感受的能力,就是将我心比你心,设身处地进入他人心理世界的能力。移情是一个信息的获取、传递的过程,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其他人的需要,继而较容易采取亲社会的行为,比如帮助和分享;拒绝、抵制疏离社会或反社会的行为,比如躲避、侵犯、排斥等等。 在我们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梁惠王就被孟子所打动。他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焉。”这正是罗杰斯所向往的:对象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倾听者捕捉到了。 我们观察新的同事、新的环境里的群体,不应该是从对我有利无利、有用无用的角度,而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自己的价值尺度客观地去了解。我说的融入新的集体,说的是做人要有亲和力,接着要和各位说第二点,要自尊、自爱,做人要有方正感。比如说,今年雨水很好,校园里枇杷长得很好,就去摘几个枇杷吃吧,那么,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是叫不动的,他不会跟你一起去。如果你被认为是这样的“叫不动”的人,那你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是一个有方正感的人。你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好合作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有自己信念和原则的人。 在新的环境里我们要别人接纳我们,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但同时我们又要是一个有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人,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我们平常往往听到说,“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有的人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我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的,我家族里曾经有什么大人物,等等。这样的人别人不愿意接近。我们学校有位老学者,也是老领导,经常在食堂里排队买饭。排在他前面的,可能是在电脑城工作的小伙子、小姑娘,是附小放学的学生,是学校里做保洁的阿姨。他是老前辈,规规矩矩在那里排队。每次看着,我就有一种崇高感。我们现在看一些老照片,周恩来总理跟文艺界人士照相,大部分时候他都站在在边上。不论从哪一条说,他都应该站在中间,可是他站在旁边的时候比较多。 我们刚才说有的时候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同时有些时候不要太不把自己当回事。老子的《道德经》第72章里说,“圣人自爱不自贵”。这句话非常深刻,提升到了伦理学、哲学的高度。没有架子,平等对待各种人,是“不自贵”;不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个别的领导、师长叫你做,那也不能做,是“自爱”。“自爱”就是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有品格的人,爱惜自己的声誉,爱惜自己人格。同学们在新环境里要保持自尊。现在这个社会有复杂的一面,有风气不正的东西,我们要洁身自好,不要为了自己出名或者自己的利益、升迁而去勾结一批人,排挤一批人,不要去参与这样一类事情。 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自尊是人际关系的监控者,只有自尊的人才有可能被他人尊重,没有自尊也就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在腐败分子的小圈子中,在各种风气不正的地方,多数人的尊严是不被重视的,是得不到充分保障的。人有了自尊,就会减少被他人排斥的可能,就会增大被群体接纳的可能。自尊,从本质上说,就是按照自己理性的价值观有意识有目的地生活,做立志要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有原则、自我负责的人,既不企图操纵别人也不将自己归属于他人,能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自尊的人,在不得已言行与自己的人生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会产生耻辱感、痛苦感。 我想在这里略略谈谈有的研究者说到的“理想自尊和现实自尊”。每个人本来都本能地要维护自尊,理想的情况是正当的尊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在现实社会里,个人的自尊有时可能受到别人忽略,甚至是打击。文学史上很多名篇表现的就是理想自尊与现实自尊的矛盾。杜甫早年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那是非常自负的。现实中他却又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不就是自尊遭到践踏的痛苦吗?这里表达的不就是上面说的耻辱感、痛苦感吗?从司马迁到蒲松龄,无数作家表达过类似的耻辱和痛苦。当我们的自尊在现实中受到某种触犯的时候,如何对待处理,这是考验我们的人格,也是考验我们的智慧的时候。以内源动力为主的自尊,不容易被击倒。相信自己的善良,相信自己的正直,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可以做保持自尊的强人。 现在社会上相当范围里,还存在一些歧视,比如家庭出身歧视,某些人以世家子弟自我炫耀,官二代、富二代,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这是十分浅薄的,是一股歪风。又比如第一学历歧视,对本科所读学校所居名次的重视强调到了荒唐的程度。我建议同学们,你们与新的同事相处,千万不可以在第一学历为二本三本的学校的同事面前趾高气扬,同时也不要在第一学历为排名前五前十的学校的同事面前气短,对所有人都平等相待。第一学历不见得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学校的张舜徽先生自学成才,没有正规的学历,钱穆先生中学没有毕业,他们都成为名教授、大学者。钱穆先生高中没有毕业,家里没有钱,实在太穷了,只好提前去教中学。他写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就凭这一篇文章,顾颉刚先生推荐他做了燕京大学教授,后来转到做北京大学教授。 走上新的岗位,另一件事是如何规划人生,力争做出大的业绩。人们往往会想,这不仅取决于本人,还要、更要取决于机遇———首先是能获得怎样的工作机会。到新的单位,分配给你的工作是否合意?人们都希望从事理想的工作,也有权尽量选择中意的岗位,但是,也不能不准备接受不那么中意的岗位。分配什么岗位呢?教高中是不是一定就高,教初中一定就差一些?这个很难讲。幼儿园教师中也会出大专家,幼儿教育是个很尖端的问题。当然我们前面提到,同学们有选择工作的权利,可以提出要求,也应该自己去争取。但是,岗位安排好了,就老实去做,什么工作都可能出大业绩,什么工作都可能是大的成就,你老老实实做,好好去做。现在基础教育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大有作为。现代社会,与我年轻时很不一样,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终生不变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热门的专业变为冷门,热门的岗位变成无人愿意问津,是常见的。每个人随时要准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到新岗位首先是做好分配给你的事,积累经验,需要转岗时很快地适应。 同学们,大家满怀着惜别之情,更怀着热烈的期望,就要告别桂子山了。希望不断地听到你们传来喜报、捷报,祝你们创造出令母校骄傲的业绩。 (本文为文学院王先霈教授为2019届毕业生讲授“毕业课”内容,有删减。)

  • 1987年,桂子山之春

    摘要:1987年,桂子山之春 1987年4月30日上午,校露天电影场人头攒动,首届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之春”艺术节拉开了帷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师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影响广泛,能不能将华师人的才艺集中展示一下,并邀请湖北省艺术团体进校园,相互学习交流,让师生既领略到较高的艺术享受,也可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这是华师校园活动积极分子们考虑的一个问题。章开沅校长提议,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学校举办一个规模相对大些的艺术节,名字就叫“桂子山之春”艺术节。章校长的提议得到了学校其他领导的一致赞同。学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晏章万为主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新起、校办副主任黄杰、校团委书记汤伟为副主任的艺术节筹办委员会。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办,华中师范大学首届“桂子山之春”艺术节选定在1987年4月30日至5月8日举办,4月30日上午举行开幕式。 露天电影场是周末华师学子们的最佳去处,是80年代华中师大学生们心目中的“文化符号”。4月30日,校电影场搭起了临时舞台,一阵喜庆的爆竹声后,章开沅校长宣布,首届“桂子山之春”艺术节开幕。章校长邀请的客人———孔子第76代世孙孔令仁女士作了简短的讲话。她说,她在华师已深深地感受到了学校的艺术氛围,她愿意利用可能的机会宣传华师的艺术节。校文工团和音乐系师生为开幕式送上了精彩的节目,其专业水平令观众赞叹不止,一些临时上阵的“业余演员”大方的表演也赢得阵阵掌声。 开幕式文艺节目热闹演出的同时,1号教学楼至图书馆的林荫大道下“文化商品一条街”人潮如织,纸墨笔砚、字画玉器展示,绘画表演、摄影展览、知识咨询等吸引了不少师生和校外来客。临近中午,在5栋至6栋学生宿舍前的“风味小吃一条街”开张,湖北名小吃如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鸡汤、大中华的豆皮等现做现卖,让师生在饱了口福的同时也饱了眼福,还领略到了“舌尖上的汉味”文化。 晚上,武汉的文艺团体武汉杂技团、武汉说唱团、武汉京剧团在校大礼堂为师生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杂技艺术家夏菊花的第三代传人李莉萍表演了绝技顶碗,这是她不久前在法国国际杂技节上捧回大奖“金小丑”奖的节目。著名青年京剧演员许宏亮表演了京剧名段《苏三起解》。整个晚会高潮迭起,让师生在校园就看到了湖北顶尖的艺术节目。 接下来的几天里,武汉市音乐界人才协会、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汉剧院先后来校演出,为艺术节助阵。校教工、学生才艺展示和音乐舞蹈赛也先后举行,夫妻、师生、母女、父子等组织节目参赛使活动异彩纷呈。大家的兴致并不是去夺什么奖,而是受“艺术节”感染,情不自禁地去参与、展示,这也是艺术节的 “本意”,更注重师生的参与性、广泛性。最后,在优美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中,首届“桂子山之春”艺术节圆满落幕。 首届艺术节的成功给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自此,桂子山每年都要举办艺术节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节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它的宗旨始终如一,那就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展示大学生艺术才华,推进大学生艺术教育。1996年以后,“桂子山之春”艺术节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艺术节暨科学文化节,举办时间也由春天改为秋天,可能有着“春种秋收”之寓意吧。艺术节年年都能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是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 (选自《百年华大与百年技艺:掌故·逸事·风物》,选文有删改)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0157次访问,全刊已有1421596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