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报刊:《华中师大报》

版面新闻

  • 刘文全:高原讲台奏响人生华章

    摘要:刘文全:高原讲台奏响人生华章 “牛爸,我要跟你拍照!”5月31日,在拉萨市塔玛村礼堂里,刘文全被藏族学生们团团围住,大家争抢着要和他合影。58岁的刘文全是拉萨实验小学东城分校最受学生喜爱的汉语老师,当天的庆“六一”活动上,穿着漂亮藏服的孩子们拥住他合影,个个笑成一朵花。 刘文全援藏一年4个月了。5月7日,因他独自在家生活的妻子意外扭伤引发腰病,他把妻子从武汉接到拉萨照顾,大家传颂他“既是位好老师,也是个好丈夫”,妻子在他的悉心照顾下正逐渐康复。 53名藏族学生的课,刘文全一天没耽误;他厚积薄发创新的“小种子日记”在全校各班级播种开来,还登上了《西藏新闻联播》…… 在海拔近3700米的雪域高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刘文全写下了教师生涯最辉煌的篇章。 曾经的“施瓦辛格”现在是藏族孩子们的“牛爸” 5月16日,上午10时,拉萨实验小学东城分校三年级(13)班,53名藏族学生穿着藏服佩戴着红领巾,正听刘文全老师讲语文课《我不能失信》。 “请先自由朗诵课文,再举手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即使在高原,刘文全讲课也不用麦,他身材健壮声音洪亮,在武汉就被誉为“华师附小的施瓦辛格”。随着他一声“令下”,学生们马上立起课本,调整坐姿,放声朗读。 刘文全在教室来回走动,俯身检查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朗读结束,数十双小手高高举起,不管谁来回答,刘文全都会走到学生的面前,做出“请”的手势:“请你来说说。”待学生回答完毕,他弯下腰轻拍学生肩膀,表扬学生的积极。 低压、低氧的雪域高原,上这样的一节课不容易,而刘文全当天上了5节。 下了课,孩子们围住他,不时有学生开心地叫他“牛爸”,他幽默地点赞:发音标准! 去年2月,拉萨实验小学校长冯兴娟第一次见到刘文全就印象深刻,只见他一身运动装,戴着鸭舌帽,骑着自行车出现,充满精气神。“本来担心他的年龄,想给他安排些轻松的工作,但他说‘我不是来养老的’,让我们很感动。” 刘文全干的活儿真不少,从语文老师、书法老师,开主持人课,到开讲座、参与评课和校园文化建设……老师们敬他“牛哥”,学生们叫他“牛爸”,大家看到“他发自内心享受着这份忙碌”。 在高原创新“小种子日记”四千多学生同步使用 刘文全的办公桌上,码着一摞摞《小种子成长日记》,如同彩色绘本的小册子,每一册上都有“书号”“编著”等信息,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学生成长日记。 “米拉山的隧道”“奶奶出院”“找偷看日记的人”“我生气的时候”……长江日报记者翻阅了几本日记,题材丰富,描写生动,配上充满童趣的彩绘图,好读好看。每一篇文尾,都有刘文全认真批改的痕迹,格式、标点符号、错别字他会放大标注提醒,写得好的他不吝称赞:“有味儿”“棒极了!”《小种子成长日记》成了刘文全和学生们的“心灵桥”,他说:“读孩子们的文章就像参与了他们的生活,每周都会有惊喜。” 去年刚接班时,已经二年级的藏族学生,很多却连一句汉语句子都写不顺。平时考试中汉语习作分数占比偏小,让藏族班学生对汉语习作普遍不重视,对写作也不自信。 刘文全开发了系统、专业、趣味的绘本写作课程,从一张A4纸开始,孩子们踏上“小种子”的成长之旅。刘文全鼓励学生“留心身边事”,写作从观察开始,坚持“每周一记”“每周一画”。 《小种子成长日记》在班级上线后,孩子们的写作天赋、绘画能力被充分激发,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跃然纸上。 然而,同学们的“小种子”都在生根发芽时,也有学生出现“掉队”的现象。有些学生提起写作就害怕,为此刘文全专门趁休息时间请学生到办公室进行“一对一”辅导。藏族男孩昂旺塔顿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牛爸’在周末的时候单独辅导过我,教我如何观察身边事,怎么去写好一件事,现在我也能获得‘红旗’表扬了。” 有一位多次“忘”交“小种子日记”的学生,刘文全也十分关注。他没有责怪学生,而是通过多方打听后知道,这名学生的父母都是牧民,不认识汉字不会说汉语,对孩子的汉语作业监督几乎为零。刘文全主动邀请了学生父母三次才见上面,通过藏文老师翻译,他告诉学生父母,孩子的教育父母很关键,“每天都要做三件事:一,检查布置的作业任务孩子抄了没有;二,看孩子回家是否做作业;三,有没有完成。”很快,这个“小种子”也成长了,开始写绘本日记。 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跟上,也要让家长都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刘文全经常会在家长群里分享学生们的作品,写得好的还会发布在他的朋友圈和圈内“大咖”们分享。今年3月,孩子们的文章受到《淘气包马小跳》的作者杨红樱关注,作家还发出了约稿邀请。孩子们以“藏族节日”为主题进行创作投稿,最终20篇文章刊登在《马小跳酷作文》上。孩子们领到样刊和稿酬时,和刘老师一起击掌、拥抱,大家比过节还开心。 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上,刘文全在全校分享《小种子成长日记》,传授绘本习作方法,登上了当晚的《西藏新闻联播》以及中国新闻网。这门新鲜有趣的绘本习作课,更得到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姚颖的点赞。 拉萨实验小学校长冯兴娟对《小种子成长日记》给予了高度评价,新颖的绘本习作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发展,这门课程将在全校推广,让三个校区的四千多学生同步使用。 “援藏是给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不能增添麻烦” 2016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组团式”援藏教师动员大会在华师附小召开。动员大会一结束,刘文全便向学校提出了申请,他是学校年级主任兼语文教研组长,近40年的从业经验,既能教书又能带徒弟,一想到去援藏他就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 然而,刘文全因为年龄严重超标而被拒,与他同龄的教师也劝他不要冒险,再过两年悠闲日子顺利退休,家人更是多番劝阻。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冲动,但是,刘文全援藏心意坚定。 2017年底,学校赴藏教师由于身体原因没法继续援藏,需要重新派教师前去。学校召开动员大会,他再次向校长沈爱华申请:“您就再考虑一下我吧。” 刘文全是学校的“老骨干”,校长彻底被他的执着打动,同意让他先体检。在体检单“一路飘绿”的情况下,刘文全得到了“试一次”的机会。 出发前,刘文全在教师大会上说:“只想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没有坚定意念和教育情怀的人,很难在西藏坚持下来。“来西藏的第一周最难受,早晚温差大,低压低氧容易让人头晕胸闷,无法入眠,教师上课更会加重‘高反’症状。” 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骑自行车成了刘文全为自己定制的“特别训练”。在拉萨的街上,几乎没有看见骑自行车的人,骑着自行车的刘文全格外显眼。“状态好的时候半个小时可以骑到学校,又锻炼身体,也欣赏了风景。” 今年4月底,刘文全独自在武汉生活的妻子意外扭伤腰,引发腰椎间盘突出,卧病在床,回去照顾妻子的他,内心时刻惦记着班上的孩子。为了不耽误他们的课程,他将妻子接到拉萨,边援藏边照顾妻子。 近一个月来,结束学校工作后,刘文全立刻赶回家照顾妻子。刘文全每天6时起床,做好早餐,两人吃完,他又将头一天晚上为妻子做好的午饭放在电饭煲里,方便妻子一键加热就可以吃。 妻子生病后学校允许他请假在家照料,但他婉拒了,“援藏是来提供帮助的,怎能因为私事给学校增添麻烦呢?援藏是我的工作,照顾妻子是我的责任,都是我该做的”。 (原文刊发于《长江日报》2019年6月3日头版头条)

  • “红石榴”的故事

    摘要:“红石榴”的故事 不久前,“红石榴”的故事在桂子山又红红火火地开讲了。 “世界读书日”当天,在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聂敏带着大家,聆听2017级维吾尔族学生麦尔比耶木阅读《我从新疆来》这本书后的感悟,书中一个个新疆人到内地拼搏奋斗的故事,感染着在场所有人,“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 今年33岁的聂敏是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红石榴”民族工作基地负责人,从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2012年硕士毕业后,聂敏来到该院担任辅导员。 工作第一年,聂敏注意到,相比全校其他学院,化学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最多,有160多名。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辅导,聂敏向学校民族事务办申请,在学院里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基地”,她成为第一任负责人。 此后,聂敏邀请同事加入指导团队,壮大工作力量。这群80后都是党员,大家给基地取名“红石榴”,设计了“红石榴”的卡通形象,布置了“红石榴”的工作展位,开通了“红石榴”的宣传阵地。 7年来,聂敏和同事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帮助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成长。 哈萨克族姑娘哈丽达·赛力克大是第64届校学生会副主席,工作尽职尽责,能力突出。在“红石榴”老师的鼓励下,她组建团队,成功竞标学校西区报刊亭一年的承包权,还在报刊亭中增加勤工俭学岗位,给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毕业前,“红石榴”邀请哈丽达做分享,大家都为她的自立自强所感动。 来自新疆哈密的维吾尔族姑娘艾米热古丽·艾买提,参加湖北省第五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选拔时,曾因为学习成绩稍差而不够自信。 聂敏跟她聊天发现,她参加了“华大绿丝带爱心社”“逸华教育基金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组织,表现很出色,就从她的公益活动亮点出发,鼓励她大胆竞选。成功入围后,寒暑假回家她在村委会实习、在村文化站当辅导老师,还在家乡参加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演讲。 除了邀请身边人讲身边事,聂敏还将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院士30年隐姓埋名、奉献核潜艇事业“赫赫而无名”,鲁迅弃医从文,钱伟长弃文从理等故事搬上了“红石榴”的故事讲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少数民族学生也是本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在聂敏的推动下,“红石榴”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征集各民族文化作品,包括服饰、建筑、歌舞等,讲述本民族习俗,让大家感受各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把普通话说得更好、用得更好,“红石榴”的老师组织开展了普通话训练测试、普通话演讲比赛。 来自新疆的学生阿克博塔·叶尔肯在湖北省高校“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优秀奖。蒙古族的尹航多次担任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很多同学担任了学校的“普通话推广宣传员”。 “红石榴”也关注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态。从2016年开始,“红石榴”邀请退休教师、课程助教以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学业有困难的学生。3年来,共招募教学人员40多人,累计辅导学生4000余人次。 “红石榴”还开发出《我的民族文化,我自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等系列课程,邀请武汉科技大学少数民族辅导员玛依努尔开展《民族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讲座。目前,已讲授课程20余期,参与学生累计3000余人次。 来自新疆吐鲁番的2012级维吾尔族学生阿力娅古丽·热西提,家里的葡萄干每年都遇到滞销的问题。上大二时,她找到聂敏倾诉烦恼,聂敏得知后,在QQ群里发布销售信息,帮助她在学校推广,连续两年每年帮忙卖出200斤,缓解了她的家庭经济压力。 “红石榴”还为经济困难学生送去关怀,他们帮助藏族学生嘎玛顿宗在学校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瑶族学生周梦娇、壮族学生李玉霞都利用业余时间做家教。 民族学生生涯规划书大赛、民族知识竞赛、民族学生座谈会……“红石榴”以“团日”“三走”活动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50余项,还组织学生赴中国港澳地区、新加坡、日本等开展实践活动,开阔大家的视野。 打开“聂老师和她的石榴”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看到“石榴时政”“石榴达人”“石榴故事”等不同的栏目,涵盖国内外时政新闻,还有主题动画、漫画等。这是聂敏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身边事,推出了100余期内容。“聂老师和她的石榴”工作室建设实践案例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 “红石榴”制作了明信片、钥匙扣、笔袋等“石榴”品牌文化产品六大类共1000余件,出品了“石榴”品牌系列微视频。微作品《半条棉被》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三等奖。 2018年9月,“红石榴”邀请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入驻,为学生建立“一对一”成长档案。围绕民族工作及相关课题,他们先后赴新疆、成都等地参与培训十余次。近3年来,主持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民族大团结共筑中国梦》等读本编写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素养与能力。 去年,维吾尔族学生阿卜杜·喀迪尔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化学学院老师的推荐下,留校担任“2+3”辅导员,专职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他说,得益于“红石榴”老师的辅导,他的英语成绩和普通话得到了极大提升,“我高中没学过英语,普通话也说得不好,但大三时一次性通过了英语四级,拿到了普通话资格证书,这离不开聂老师和‘红石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原文刊发于《中国青年报》2019年6月6日第6版)

华中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0162次访问,全刊已有14216555次访问